现在智能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有些手机甚至从正面到背面都是玻璃材质,这样的设计虽然很漂亮,但是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没错,那就是划痕和碎屏。许多玻璃机身都会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划痕,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还有碎屏的可能,而换屏有多贵,换过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
不过现在,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全新的可以自我修复技术。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材料,可能减少划痕,并且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科学家们将这种材料分成两半,然后通过观察发现,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它们已经彼此连接到了一起,并且在拉伸到原来50倍大小的情况下,依然没有被分开。
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分子之间的化学键。
整个团队的研发负责人Chao Wang在《科学日报》上解释了这种现象,在两种材料之间的化学键上出现了共价键的现象,而共价键在连接后彼此之间的连接更稳固,而非共价键则比较容易被分离。比如氢氧之间的连接,尽管被不断的分离和打破,但是依然还是能够形成流水。
而整个开发团队开发出了这种化合物是通过偶数离子键、带电离子和极性分子之间的力实现自我修复的效果。柔性聚合物将离子盐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甚至变成一体的效果。
根据Wang的介绍,这种材料由于具有导电性,因此非常适合使用在智能手机上。通常电容屏幕下方都有电极,实现屏幕与主板之间的电信号传输。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智能手机屏幕能够区别点击、触碰和滑动等不同的操作。
其实,拥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材料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之前LG的G Flex就使用了类似的材料,可以修复手机壳上微小的划痕,但是并不具备导电特性。
未来,研究人员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这种材料的特性,目前团队正在测试这种材料在高湿度环境等严酷条件下的修复能力。有些材料的机械性能可以被水改变,而团队正在改变聚合物的共价键,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这种材料的特性。
Wang预测,这种材料预计会在2020年正式被使用在智能手机屏幕和电池等材料上。
“这种自我修复材料虽然暂时还不能被实际运用,但是很快就会来到我们身边。”Wang表示。“基本上三年之内,拥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产品将会进入市场,并且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对于智能手机产品来说,会比现在达到更高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