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台”这个概念被提出后,就在中国互联网以及各领域企业中火爆起来,并且衍生出了诸如数据中台、AI中台、业务中台等细分概念。与此同时,对于中台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企业应该使用中台,也产生了众多的讨论。
“中台也是‘可组合业务’的一种类型,”Gartner研究副总裁陈勇(Owen Chen)在新一年度的中国CIO议程解读会上回答媒体提问时,提出了更加触及业务本质的概念“可组合业务”。
Gartner研究副总裁陈勇
可组合业务
可组合业务是Gartner在新年度的调研中提出的概念,其含义为企业将自身的业务能力封装为可组合的“业务元素”。多个业务元素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为一个对外提供的服务产品,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拆分、切换组合。
Gartner在调研之前进行了一个设想:一个企业的业务可组合性越高,业绩就会越好。在调研中,Gartner从收入、风险和成本三个角度对以上设想进行了验证,从调研的结论看,这一设想是成立的。
在本次调研中,Gartner以业务的可组合性为基础,对全球2000多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其中包括中国地区52个有代表性企业的CIO或者是科技高管。从总体看,中国地区的调研结果和全球结果极具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我们不跟‘平均’比,也不跟‘差’的比,只跟‘好’的比,中国的数字化程度比全球平均的数字化程度要稍微领先一些。”陈勇介绍,Gartner将调研结果分为了“好、中、差”三个档次。中国调研结果与全球“好”的档次比,也略领先。
Gartner设置了三个维度——“可组合思维”、“可组合的业务架构”、“可组合的技术”来分别评判企业数字化业务的“好、中、差”,其中中国企业三个维度都为“好”的情况占比8%,高于全球平均值的6%。
不过,相对于全球领先企业,中国企业在数字化和业务可组合性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差距与问题
Gartner设置了内、外两个维度来考量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内部是指企业业务流程是否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外部是指企业的产品和渠道是否进行了数字化改造。
注:横轴为内部因素,纵轴为外部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2021年,中国企业相比于全球的数字化先进企业差距大概在一年到一年半之间。Gartner预计在2023年,这一差距可以缩短到半年左右。
在“可组合思维”、“可组合的业务架构”、“可组合的技术”三个维度中,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在“可组合思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其中最显著的是“信任问题”。比如“远程办公”等在发达国家已经很常见的办公方式,在中国由于信任问题一直无法真正普及开来。
“高度信任的文化,中国企业做的很差,”陈勇表示,能不能给予员工信任,让员工放手去做一些决策,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并且做出快速响应的关键。
不过,陈勇也提到了中国企业的“领导层决策响应”情况远好于全球水平:“很多外企向上汇报获得决策都需要很长时间,但中国企业哪怕是层层汇报,也往往在当天就会得到最高层的答复。”
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企业就有了领先的优势,因为信任不仅仅涉及到多层级汇报的响应,更重要的是影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特别是多部门合作过程中,如果一切都需要上一级领导的许可,团队协作就不再是自主的业务组合,而是为了完成任务。类似的组合式业务也就不再存在可持续性。
人才与创新
相比于“可组合的思维”,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在“可组合的技术”方面领先于全球水平。特别是在数字化平台、云平台等方面,前文提及的中台的火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对未来的发展,陈勇认为对于中国CIO来说最重要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人才与创新。
对于目前人才面临缺失的情况,陈勇提出了一个“敏捷培训”的概念。即建议企业对外招聘不如考虑内部培养,通过培训学习、实践学习、社交学习等方式,快速的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创新”方面,陈勇认为中国企业也应该摆脱“拍脑袋”创新的方式,而是探索一套方法论来指导创新的方向,让创新也可以制度化、流程化。
对于2022年中国市场CIO的战略布局重点,陈勇表示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方向,国家也在大力提倡企业在产品、客户体验、企业运营、企业合作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这四点也将成为中国CIO们未来工作的重点。
“对于CIO,如果只考虑一件事的话,就是数字化转型。”陈勇表示。
延伸阅读:
- Gartner首次发布数据库中国市场指南报告:数据库行业加速向云端迁移
- Gartner发布《2021云数据库管理系统魔力象限》 亚马逊云科技被评为领导者
- CIO不再说了算?——Gartner发布年度全球CIO调研结果